傳播端午節傳統文化|南北特食品祝您端午節安康
時間 : 2022年06月02日 10:49:45 瀏覽量 : 951
端午節,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。據《荊楚歲時記》記載,因仲夏登高,順陽在上,五月是仲夏,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,故五月初五亦稱為“端陽節”。
● 紀念屈原說
戰國時期,屈原實行政治改革的主張未能實現,被削職流放,后楚國亡,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,心如刀割,于五月五日,抱石投汨羅江自盡;以后,在每年的五月初五,就有各種風俗,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。
● 紀念伍子胥說
春秋時期,伍子胥楚國人,吳王闔廬死后,其子夫差繼位,大敗越國,越王勾踐請和,子胥建議,應徹底消滅越國,夫差不聽,吳國大宰,讒言陷害子胥,夫差信之,賜子胥寶劍,子胥以此死。后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,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。
● 紀念孝女曹娥說
曹娥是東漢上虞人,父親溺于江中,數日不見尸體,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,晝夜沿江號哭。過了十七天,在五月五日也投江,五日后抱出父尸。就此傳為神話,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,令度尚為之立碑,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。
● 賽龍舟
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,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,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,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。
● 掛艾葉菖蒲
端午節期間,以艾草懸于堂中,用菖蒲作劍,插于門榻,以辟邪驅瘴、驅魔法鬼。
● 飲雄黃酒
小兒涂于頭額、耳鼻、手足心,并灑墻壁間,以發諸毒。
● 熏蒼術
將天然的蒼術捆綁在一起,燃燒后產生的薄煙,散發出清香,可以驅趕蚊蟲,令人神清氣爽。
● 佩香囊
端午節佩香囊,傳說有辟邪驅瘟之意,實則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。
● 畫額
端午節時以雄黃涂抹小兒額頭的習俗,云可驅避毒蟲。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“王”字,一借雄黃以驅毒,二借猛虎以鎮邪。
● 大蒜蛋
河南、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,家里的主婦將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,供一家人早餐食用。
● 黃鱔
我國江漢平原每逢端午節,還必食黃鱔。民間有“端午黃鱔賽人參之說”。
● 茶葉蛋
江西南昌地區,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。蛋殼涂上紅色,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,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,意為祝福孩子逢兇化吉,平安無事。
● 煎堆
福建晉江地區,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“煎堆”,就是用面粉、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。
● 打糕
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。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。
● 《五月五日》 (宋·梅堯臣)
屈氏已沉死,楚人哀不容。
何嘗奈讒謗,徒欲卻蛟龍。
未泯生前恨,而追沒后蹤。
沅湘碧潭水,應自照千峰。
● 《漁家傲》 (宋·歐陽修)
五月榴花妖艷烘。
綠楊帶雨垂垂重。
五色新絲纏角粽。
金盤送。
生綃畫扇盤雙鳳。
正是浴蘭時節動。
菖蒲酒美清尊共。
葉里黃驪時一弄。
猶松等閑驚破紗窗夢。
● 《端午六幺令·天中節》 (宋·蘇軾)
虎符纏臂,佳節又端午。
門前艾蒲青翠,天淡紙鳶舞。
粽葉香飄十里,對酒攜樽俎。
龍舟爭渡,助威吶喊,憑吊祭江誦君賦。
感嘆懷王昏聵,悲戚秦吞楚。
異客垂涕淫淫,鬢白知幾許?
朝夕新亭對泣,淚竭陵陽處。
汨羅江渚,湘累已逝,惟有萬千斷腸句。
● 《浣溪沙 》(宋·蘇軾)
輕汗微微透碧紈,明朝端午浴芳蘭。
流香漲膩滿晴川,彩線輕纏紅玉臂。
小符斜掛綠云鬟。佳人相見一千年。
● 《七律 端午》 (老舍)
端午偏逢風雨狂,村童仍著舊衣裳;
相邀情重攜蓑笠,敢為泥深戀草堂;
有客同心當骨肉,無錢買酒賣文章;
當年此會魚三尺,不似今朝豆味香。
《穆天子傳》
“天子乘鳥舟、龍舟浮于大沼?!?/span>
預《九歌·湘君》中
“駕飛龍今北征,邅吾道兮洞庭,”
學者們也認為“飛龍”即龍舟。



在此,南北特食品祝各界朋友
在這古來今來傳統的端午佳節中
吉祥安康、好運連連、幸福綿綿
來南北特訂購食品
可享受更多優惠
萬事具備
就等您來